下面跟新梦想环球教育李老师一起来了解新加坡留学的常见文化冲击有哪些吧:
餐桌礼仪
新加坡的美食文化十分丰富,几乎遍布全城的小贩中心(Hawker Centre)和食阁(Food Court)是留学生常光顾的地方。但在这里吃饭,座位可不能随便坐!
“Choping”文化:纸巾占座是默认规则在新加坡,如果你看到一个空位上放着纸巾包、雨伞或水瓶,千万不要以为没人坐!这其实是一种“占座”行为,称为“Choping”。新加坡人习惯在点餐前先用随身物品占座,然后再去排队买饭。初来乍到的留学生如果不了解这一点,很可能会不小心坐到别人的位置,引起误会。
吃饭要自己收盘子?在国内,很多餐厅都有专门的清洁人员负责收拾餐桌,但在新加坡的小贩中心和食阁,吃完饭后要自己端着餐盘去回收站(Tray Return Station)。虽然部分地方仍有清洁工,但政府大力推广“自己收拾餐具”的文化,不遵守可能会被周围人投来异样的目光。
多人共享餐桌是常态在食阁或小贩中心,遇到人多座位少的情况时,不要惊讶于陌生人直接坐到你的桌子旁。在新加坡,和陌生人拼桌是很常见的现象,只要不打扰别人用餐,没人会觉得尴尬。
课堂表现
在新加坡的课堂上,留学生会明显感受到师生互动的不同。这里的教育体系强调独立思考,课堂氛围比国内更开放,学生被鼓励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沉默”可能被认为是不积极在国内,很多学生习惯了被动听讲,但在新加坡,如果你一直不举手、不发言,可能会被老师认为是不够投入。本地学生习惯于积极讨论,即使是尚不完全理解的知识点,也会大胆提问和发表自己的看法。
称呼老师要用“Prof”或者名字在国内,我们习惯称呼老师为“老师”或“教授”,但在新加坡,学生通常直接叫教授的名字,比如“Prof Lim”或“Dr.Tan”,而不是“李老师”或“陈教授”。初到新加坡的留学生可能会觉得这样有些不习惯,甚至担心不够尊重老师,但其实这正是新加坡教育体系强调平等和开放交流的体现。
作业和论文更强调独立思考在国内,作业和论文往往以知识点总结为主,但在新加坡,教授更看重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单纯罗列理论是不够的,必须结合实际案例或批判性思维去论述,否则可能会被扣分。对于初来乍到的留学生来说,适应这种思维方式是一个不小的挑战。
社交习惯
新加坡是一个多元文化社会,社交礼仪因人而异,尤其是在初次见面时,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有不同的打招呼方式。
华人、印度人和西方人通常会握手在新加坡,握手是很常见的见面礼节,尤其是在正式场合。但需要注意的是,马来人和部分印度穆斯林女性可能不会主动伸手,这时点头微笑或双手合十(类似泰国的“合十礼”)会更合适。
尊重不同的称呼习惯本地华人之间一般称呼名字,但在正式场合,马来人和印度人可能会使用全名或带有“Mr.”、“Mdm.”的称呼。比如,你可能会听到“Encik Ahmad”(先生)或“Mdm.Siti”(女士),这在马来社群中是一种尊重的表现。
“Lah”“Lor”满天飞,Singlish听得懂吗?新加坡人日常交流时,经常会在句尾加上“lah”、“lor”、“leh”等Singlish(新加坡式英语)口头禅。例如:“Can lah!”(当然可以!)“Don’t like that leh~”(不要这样啦~)“Eat already or not?”(吃过了吗?)刚到新加坡的留学生可能会听得一头雾水,但时间长了,你也会慢慢适应,甚至不自觉地开始使用这些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