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梦想环球教育李老师表示,在我国高等教育的灿烂星空中,北京理工大学以其鲜明的理工特色与卓越的育人成就,成为培育国家建设栋梁之材的摇篮。自1940年在革命圣地延安诞生以来,北理工肩负着为国家培养理工科人才的重任,历经岁月的磨砺与洗礼,不断发展壮大,始终坚守初心,为国家建设贡献着源源不断的智慧与力量。
一、深厚历史底蕴奠定育人根基
北京理工大学的前身延安自然科学院,是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理工科大学,承载着党对科技救国、人才强国的殷切期望。在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师生们怀揣着对科学的热爱和对国家的忠诚,在窑洞里坚持教学与科研,克服重重困难,为新中国的科技事业奠定了坚实基础。1949年,学校迁入北京,1952年定名为北京工业学院,成为新中国第一所国防工业院校,开启了服务国防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1988年,学校更名为北京理工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学科门类齐全、理工特色鲜明的综合性大学。
建校80余年来,北理工始终与党和国家同呼吸、共命运,形成了“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红色基因,“德以明理、学以精工”的校训,以及“团结、勤奋、求实、创新”的校风。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北理工人奋勇前行,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人才。在30余万名毕业生中,有李鹏、曾庆红、叶选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有140余位省部级以上党政领导和将军,有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王小谟、我国第一艘核潜艇总设计师彭士禄等80余位院士,以及一大批科教英才、时代先锋和治国栋梁。他们在各自的岗位上发光发热,为国家的建设和发展立下汗马功劳,彰显了北理工人才培养的卓越成效。
二、特色学科体系助力全面发展
北京理工大学坚持“四个面向”,遵循“顶尖工科、优质理科、精品文科、新兴医工”的学科建设方针,构建了优势与特色、传统与新兴、应用与基础、综合与交叉相促进的工理管文医协同发展格局。学校现有10个学科门类,35个一级学科,均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个专业学位类别,其中7个为博士专业学位类别。在2024年软科最好中国学科排名中,6个学科进入中国顶尖学科,18个学科进入中国一流学科。
在工科领域,兵器科学与技术学科作为北理工的王牌学科,在国内乃至国际上都具有显著优势。该学科聚焦先进武器装备研发、武器系统效能评估、弹药工程与爆炸技术等关键方向,拥有多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与研究中心,如爆炸科学与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复杂系统智能控制与决策国家重点实验室等。近年来,在新型智能弹药技术、武器装备轻量化材料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为我国国防实力的提升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同时,学校积极推进工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在智能制造、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工程等新兴工科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例如,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北理工的科研团队在电池技术、电机控制、整车集成等方面开展深入研究,取得了多项创新性成果,推动了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
理科方面,数学、物理、化学等基础学科不断夯实,为工科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学校注重理科与工科的协同创新,鼓励理科教师参与工科科研项目,促进学科交叉融合。以物理学院为例,近年来在量子信息、凝聚态物理等前沿领域取得了重要进展。张向东教授团队在集成光量子存储芯片研究中取得突破,通过在硅-铒掺杂晶体异质材料上设计连续谱束缚态结构,首次在芯片上实现了低损耗、高光-物质耦合效率的量子存储器,为大规模量子网络的实用化奠定了技术基础。
文科领域,北理工以精品化为导向,打造了一批具有特色的文科专业。管理与经济学院在国防科技工业管理、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等方面形成了独特的研究优势,为国防工业和国民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决策支持。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法学院、外国语学院等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法律意识和国际视野,为国家建设培养了一批复合型文科人才。此外,学校积极推动文科与理工科的交叉融合,开展了科技与社会、知识产权等跨学科研究,促进了学科的创新发展。
新兴医工学科是北理工学科建设的新亮点。学校积极布局医工交叉领域,成立了医学技术学院,开展生物医学工程、智能医学工程等专业的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通过整合医学、工程学、生物学等多学科资源,在医疗设备研发、生物医学成像、精准医疗等方面开展研究工作,致力于解决医学领域的关键问题,为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三、创新教育模式培育拔尖人才
(一)构建“三位一体”人才培养模式
北京理工大学坚持立德树人,强化“三全育人”,构建“价值塑造、知识养成、实践能力”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在价值塑造方面,学校注重传承红色基因,加强思想政治教育,通过开设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举办红色文化主题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例如,学校充分利用延安自然科学院的历史资源,开展“延安精神进校园”系列活动,组织学生参观校史馆、举办红色故事演讲比赛等,让学生深刻领会延安精神的内涵,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奋斗精神。
在知识养成方面,学校优化课程体系,加强基础课程建设,注重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同时,鼓励教师将前沿科研成果融入教学内容,开设前沿课程和跨学科课程,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例如,在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师将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的最新研究成果引入课堂教学,让学生了解学科发展动态,掌握最新的知识和技术。
在实践能力培养方面,学校构建了多层次、多维度的实践教学体系。校内建设了多个国家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虚拟仿真实验中心,为学生提供先进的实验设备和实践平台。校外与众多企业、科研院所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建了200余个实习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实习实践机会。例如,在机械工程专业,学生在校内的工程训练中心进行机械加工、数控编程等实践操作,掌握基本的工程技能;在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参与企业的实际生产项目,了解企业的生产流程和管理模式,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推进“寰宇+”计划
为了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学校全力推进“寰宇+”(“iSPACE+X”)计划,构建智慧教育视域下全人化人才培养体系。该计划以培养具有全球胜任力的领军领导人才为目标,通过整合校内外优质教育资源,为学生提供个性化、国际化的教育服务。在“寰宇+”计划中,学校开设了一系列国际化课程,邀请国际知名学者来校授课,让学生接触到国际前沿的学术思想和研究方法。同时,学校积极推动学生国际交流项目,鼓励学生到国外知名高校进行交换学习、联合培养和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等,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例如,学校与美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多所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每年选派一批优秀学生前往合作高校学习交流,让学生在不同的文化环境中锻炼自己,提升综合素质。
(三)打造人才培养特区
学校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建设未来精工技术学院,着力培养具有批判性、颠覆性和创新性思维的领军领导拔尖人才。未来精工技术学院采用导师制、小班化、个性化的培养方式,为学生制定专属的培养方案。学院汇聚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担任导师,为学生提供一对一的指导。同时,学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开设了一系列创新实践课程和项目,鼓励学生自主开展科研创新活动。例如,在学院的创新实践项目中,学生可以自主选题,组建团队,在导师的指导下开展研究工作,通过项目实践提升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此外,学校还开设了协和医班、“李泽湘双创班”等人才培养特区。协和医班与北京协和医学院联合培养医学人才,采用“4+4”的培养模式,前4年在北理工学习理工科基础知识,后4年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学习医学专业知识,培养具有扎实理工科基础和深厚医学素养的复合型医学人才。“李泽湘双创班”与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团队合作,培养创新创业人才。该班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业能力,通过引入企业真实项目、开展创业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创业知识和技能,提升创新创业能力。
四、产学研深度融合服务国家战略
北京理工大学坚持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世界科技发展前沿,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努力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学校在高能物质、科学探测、无人智能、跨域机动等战略性核心领域代表了国家水平,在量子信息、集成电路、智能制造、绿色能源、特种材料等基础性前沿方向具有明显优势。
在载人航天、北斗组网、火星探测、新一代人工智能、碳中和、社会治理、科技冬奥等国家重大科技任务中,北理工充分发挥基础研究主力军和重大科技突破生力军作用,深度参与其中,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例如,在科技冬奥项目中,学校承担了多项关键技术研发任务。全景式智能仿真编排系统成为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艺术设计和组织实施的“核心利器”,并出色地应用于国庆阅兵、上海世博会和广州亚运会等国家盛典中;动态烟火技术为全世界呈现了以“笑脸”为代表的奥运绚烂烟花;纯电动大客车“独步”奥运核心区,彰显了学校新能源汽车领域的领导地位。
学校高度重视科研成果转化,形成了科技成果转化“北理工模式”。学校积极与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研发中心和产业基地,推动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应用。例如,学校与中关村发展集团合作共建的23.8万平米的中关村国防科技园,为科技成果转化和创新创业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的科研成果在国防军工、能源、材料、信息技术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北京理工大学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鲜明的理工特色、创新的教育模式和卓越的科研成果,成为培育国家建设栋梁之材的重要基地。在新时代的征程中,北理工将继续秉承“延安根、军工魂、领军人”的价值理念,坚持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北理工力量,培养更多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